2025年年初,DeepSeek迎来爆发式发展,从技术突破到应用落地,AI 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多个行业的变革节奏。我们站在年中这个时间点上回望, AI 究竟如何影响了千行百业?
腾讯新闻热问联合九派新闻、数说故事发布《AI浪潮下的职业真实图景分析》,以全网社媒大数据透视行业相关人讨论内容以及情感趋势,呈现当下AI对于不同职业的真实影响,共同探讨AI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ChatGPT能写诗,当AI能批改作文,当算法开始解读《红楼梦》的情感深意——我们不得不问:教育的本质是否正在被技术重新定义?
就此话题,九派圆桌邀请腾讯新闻热问答主、上海微粒涌动科技CEO、wteam成员蒙乙锋,以及资深中学语文老师、《黄冈密卷》《高考必刷题》等资料编者@落云歌老师探讨,以下是发言摘录:

【1】AI会让学生有惰性吗?
九派新闻:据两位了解,AI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落云歌:现在AI在出卷子、选文章、编阅读资料等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你只需输入关键词,AI就能据此选取一些文章。甚至找名言、名句时,也能用到AI技术。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比如编写试卷时,AI给出的答案和高考原版答案不一样,甚至有很大出入。
蒙乙锋:现在AI做的产品基本上基于两个逻辑,一个是降本,一个是提效。在教育场景里,对老师来说,降本就是提效。
现在比较常用的功能有智能批改与诊断,比如错因分析、个性化批改,还有个性化作业生成,以及教学资源辅助生成。比如一个语文老师备一堂课,可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从历史背景到名家点评,再到相关拓展阅读。AI可以作为超级助教,在几秒钟内围绕某个知识点,找到或生成大量教学素材和课堂互动问题,甚至帮助设计教学活动。
另一个是提质,从原来的千人一面变成现在的千人千面,这是老师最迫切的需求,也是AI能做到的。
就像作文,AI可以揪出里面的某句话或段落进行分析,给出引导性建议,而不是直接生成结果。比如问学生在等红绿灯时有没有想到什么问题,如果迟到了会不会着急,怎么描述这种心情。
也许老师要改许多作文,改完之后只能每篇给出总结性评语,但AI可以逐字逐句分析,再带着学生进一步思考,丰富作文写作。
九派新闻:我们惯常使用的通用大模型AI(如Deepseek、chatgpt)和具体AI教育产品有何不同?
蒙乙锋:有很大不同。教育需要引导,因此教育产品必须学会“藏一半”,不能直接给出答案。
比如学生写作文,直接把题目放到通用大模型里,会得到一篇写得很好的文章,但落实不到学生身上。好的教育产品应该是引导性的,知道答案但不能马上说出来。这是教育产品和GPT本质上的不同,也是核心区别。
九派新闻: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AI会不会让学生过度依赖工具,弱化独立思考?
落云歌:我觉得会让学生产生很大惰性,特别是有手机的学生。学生都是有惯性的,哪怕教的是全省最优秀的班级,学生也还是会偷懒,但偷懒不一定是坏事,能促进科技发展。
现在学生有了AI后,一分钟就能生成一篇作文,学生只是抄一遍,少了自我思辨的过程,导致现在高考作文质量很差,改卷子时能看到很多问题。
刚才蒙总提到改作文,现在也有语文老师用AI改作文,我想问这个评判标准是什么?比如有些AI改出来的分数很高,但老师一看觉得可能是堆砌内容、中心不明,就会给很低的分数。
有一次,我拿AI写的文章让老师改,没告诉老师这是AI写的,满分60,老师们一般会打47、48分,因为它会用名言,举证各方面也还可以,但要打到55分以上,大多数老师做不到。因为AI能聚集大多数人的精髓,但在思想深度和情感认知上还是达不到。
蒙乙锋:我先回答落老师的问题,如果AI要树立标准,本质上是老师的标准。在教育场景里,AI只能作为工具,无法代替老师。
比如批改作文,每个老师都有主观性,语文作文批改本身就是主观行为,要消除不统一的地方,需要找到依据,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老师本身。AI能通过大量老师批改作文的数据,模仿老师的打分和频率,圈出可圈可点的句子,通过训练做到这一点。
落云歌:如果AI经过训练后,能这样模仿甚至替代老师批改作业,老师被替代是迟早的事(笑)。
蒙乙锋:对,我觉得教育场景应该是引导型的,甚至要强迫学生先写段落、自己搭框架,AI则帮助把内容表达得更好,引导他思考为什么成果是这样,一步一步从30分作文提升到50分作文。
但目前没有真正放到教育场景里的模型,或者能真正服务老师学生的产品。通用大模型直接解决结果,不是过程导向,在教育场景下行不通。
我想强调的是,长期来看,教学一定需要人参与,因为小孩需要人管,他们有惰性,拿着手机就可能玩起来,需要现实中的人督促。
【2】AI会取代老师吗?
九派新闻:就拿写作文来说,AI如何理解和分析中文写作的复杂性,包括情感、意境等,它在技术上是如何实现突破的?
蒙乙锋:还是通过不断的数据训练。让我们比较兴奋的一点是,我们确实能够通过训练让他做到这样的事情,让他能够模仿人类,比如说看到一句话,就能识别出其中的修辞手法,还可能推测作者当时的心情。
但是要说局限在哪里,也就是它替代不了人类的地方,就是他只能模仿,无法意会。“意会”这件事是很抽象的,这就是它的局限。前几天看到个说法,AI是天才,能学习很多知识,从数据上理解并生成内容,但不会质疑,不会更进一步思考创新。教学领域可能也是这样。
九派新闻:如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用AI在30秒内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你会给这样的文章高分吗?
落云歌:首先,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不会让学生回家写作文,会挪到课堂或晚自习做。让学生回家写,85%以上的学生不会主动写,除非家长逼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一般放假的时候不要给孩子们布置这样的作业,互相讨厌(笑)。
退一步说,即使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要知道老师对自己学生的能力是很了解的,一眼就能看出不是学生自己写的。就像数学只能考60分的学生,忽然考到147分,老师会知道这不是他原本的水平。
蒙乙锋:我觉得我们可以区分下写作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完成任务,30秒完成且达到及格,我支持。但如果是为了培养思考能力,30秒是无法完成的,不赞同学生这样学习。
【3】AI会带来新的教育不平等吗?
九派新闻: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AI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信息差,比如现在可以用AI辅助高考志愿填报,但也有人觉得AI可能加剧教育资源不平等,比如付费工具存在数据隐私、算法偏激等问题。两位嘉宾怎么看?
落云歌:我对AI填报志愿特别好奇,自己也试了试。比如学生考了610分,让AI推荐成功率高的985院校和专业,它马上就给出了答案。但问题在于,如果输入同样问题的人得到雷同答案,大家扎堆填报,风险就很大了。
蒙乙锋:我觉得关于高考志愿填报,首先数据全面性是基础,如果AI垄断了这些数据,那它就会相当权威。在此基础上,AI可以做调整,给用户推荐更个性化的方案。但问题在于,AI如何真正了解你,毕竟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
落云歌:如果告诉AI我的性格、爱好、意愿,它能据此给出个性化推荐吗?
蒙乙锋:如果你已经预设好答案,非要去一所分数不够的学校,那AI的建议当然就没意义了。我觉得一个好的高考志愿填报应该是这样的:首先AI要真正了解用户的情况,但这需要一段时间。
我觉得最好从每一所高中开始,或者在某个时间段,专门给学生上这门课,然后用AI记录下来,让它知道你未来想如何发展。先用AI帮自己想清楚未来要做什么,最后再结合高考分数填报志愿。我觉得一个好的高考志愿填报产品应该是这样的。
现在AI做得好的一点是,可以和它进行不错的沟通,慢慢挖掘、捕捉关键信息,让用户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点。本质上还是要把决定权交给人,志愿应该是学生、家庭与AI长期沟通后达成的共识。
九派新闻:可是当AI如此全方位地了解你,知道你的成长经历,用户习惯,数据隐私泄露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风险。
蒙乙锋:隐私保护必须做好,但通过用户授权引用数据来提升服务也是必要的。就像智能驾驶把命交给AI,为了更好地服务而使用数据,这不是大问题。
观念的转变需要过程,就像智能手机普及,总有人带头接受新事物,然后这个群体越来越大,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人也会跟上。这是历史经验,我觉得这个转变过程不会太长。
落云歌:我也有个问题想问蒙总,AI会给假信息吗?AI的价值观一定正确、正向吗,它会有甄别的能力吗。我们都知道初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AI给出虚假信息,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
蒙乙锋:虚假信息肯定会有。我是这么想的,在通用场景里,信息本身就有真伪,你只能把它当作信息获取的来源,本质上的甄别还是要靠人。就还是“藏一半”的问题,学生问问题,无论什么问题都不要直接给答案。包括网上对一件事有好几种说法,我觉得一个好的AI教育产品可以罗列出某一事件的A、B、C、D几种说法,本质上是为了锻炼学生辨别真假的能力。第二步就是引导他们完成这个辨别过程,这是我觉得教育领域好产品应该做到的。
【4】未来的AI教学场景会是什么样的?
九派新闻:在未来理想的语文课堂中,AI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更好与你形成配合?
落云歌:肯定是助教。比如讲韦应物,他年少时身处豪门,经历安史之乱后变得孤独潦倒。我希望AI能勾勒出他的形象,甚至呈现他的妻子袁平,让学生深刻理解“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的悲凉。
更关键的是,让AI帮助解决学生的痛点。比如文言文,孩子们从小学到大,可到了高中文言文却特别差,差到让人难以置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缺少文言文的底层逻辑,学习时永远是A是A、B是B,只在记字,没有进阶的东西。如果AI能传递给学生渐进式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我觉得它就能成为一个辅助引导工具。
蒙乙锋:我觉得你想让它是什么样,它就能是什么样,形态会很自由,文本、数字人、视频生成都可以。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AI可以生成场景,让角色回答学生“你当时是什么心情”。课堂想打造成什么样,AI就能辅助打造成什么样。我觉得这是AI教育方向的使命,就是能辅助老师到这种程度,这才是比较好的AI产品。
落云歌:我是个喜欢思考的老师,学生遇到问题,我都会想为什么会这样,问题的结点在哪里。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规避惰性。当年反对用PPT,就是因为它让教学变得枯燥,如果AI只放视频让学生“自己悟”,会让学生和老师都更懒。技术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蒙乙锋: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技术,都会让人去适应。有些人善于运用技术,把工作完成得更好;也会有人越来越懒。人类无法完全避免惰性,只能接受,然后努力做前者。
九派新闻:没有人能真正置身于这个潮流之外。既然说到这里,面对AI时代,作为语文老师,需要提升哪些能力素质?
落云歌:首先是思考能力,你与机器的区别就在于思考,要是没有反思能力,我感觉我们都会被替代。学生文言文不好,要反思卡点在哪里,而不是狂刷100道题。如果没有培养起底层的情感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做题时就会行不通。就像今年高考,题型有重大转换,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出现了问题。但我觉得这些年高考及其他方面,都在刻意避免机械刷题带来的提分可能,所以思维和认知是很重要的。
九派新闻:您希望自己的AI产品,会是个什么样的人设?
蒙乙锋:人生伙伴。因为它从小就陪着你,这么了解你,能带你思考,懂题目,还能帮你把灵感落地,一起去实现。它本质上就是陪你一辈子的朋友,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有必要分阶段,小时候,可能是更像导师的AI陪着;初中开始叛逆时,可能需要同龄的AI伙伴;长大后有了独立思考,AI就成了助手。当然,其中都有朋友属性,因为朋友属性对我们来说是最亲近的。
面对AI我觉得要拥抱它,我鼓励学生真正使用AI,做一些书本之外、和做题无关的事。从五花八门的AI工具中找到和自己灵感。
就像大家现在都在谈AI,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矛盾和说法,这些都是噪音,包括我们今天正在说的。
如果有学生在看,我想说,所有人说的都可能是噪音,哪些信息对自己有用,自己对AI的认识是什么样的,还是得由学生自己来回答。
文:九派新闻记者 覃钰钰 实习生 丰琬晴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