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又称知了、嘛叽嘹,是昆虫中寿命较长的一类,可存活十几年。其生命各阶段的产物——包括蝉身、蝉蜕,均具有药用价值,是传统中医药中的重要资源。

蝉蜕,又称“蝉退”或“蝉皮”,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时所脱落的皮壳。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其中河南省的重点产区包括尉氏县、中牟县、兰考县、宁陵县、民权县、郸城县和虞城县。2023年10月23日,省农业农村厅、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发布的《河南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中,蝉蜕被列为50种道地药材之一。
蝉蜕的采集一般在夏、秋二季进行,采收后需除去泥沙,晒干备用。夏季雨后,蝉的若虫常从树下钻出,沿树干向上爬行,通常在离地约2米处蜕壳。因此,在大树周围的地面常见小洞,树干上则可寻得蝉蜕。
蝉的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本草纲目》亦将其收载于虫部。传统上,蝉身多用于治疗脏腑经络疾病,而现今临床则更多使用蝉蜕。蝉蜕最早见于《名医别录》,其主要成分为甲壳素及蛋白质,性味甘、咸、寒,归肺、肝经,属辛凉解表药,具有利咽开音、息风止痉和退翳明目三大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风热感冒、皮肤疮疡及目赤翳障等症。许多利咽开音类中成药,如黄氏响声丸、金嗓开音丸,均以蝉蜕为主要成分。
蝉蜕在市场上存在混淆品,较常见的为金蝉蜕。虽属同科同属,但为不同种蝉的蜕壳,目前未被《中国药典》收载,但在南方一些地区作地方习用品使用。二者可从外形区分:蝉蜕呈黄棕色、尾部较钝;金蝉蜕则呈金黄色、尾部呈尖刺状。
蝉蜕一般煎服用量为3~6克,亦可研末冲服。贮藏应置于干燥处并防压。因其在《名医别录》中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孕妇须慎用。
除蝉身与蝉蜕外,蝉蛹富含蛋白质,常被烹制为菜肴,在我国南方已有地区开展人工养殖,油炸蝉蛹已成为餐桌上的常见风味。(牛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