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池里军 刘少利 通讯员 梁丽英 常春阳
质的提升 离不开量的积累
新郑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53.6亿元,同比增长5.8%。根据新郑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新郑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6%,有望突破千亿关口。
县域经济发展中,千亿级生产总值是标志性关口,是区域能级跃升关键节点。冲刺“千亿县”,新郑早在2023年就开始谋划。当年9月,新郑确立“1136”工作布局:以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临空名市为统揽,融入大郑州、建设新故里,力争财政收入与生产总值“过百超千”。
目标越来越近。当前,新郑全市上下正团结一心,克难攻坚,创环境,优服务,引资金,建园区,招企业,巩固现有稳存量,加力招商扩增量,全力以赴冲刺“千亿县”。
南下三地 招商引资求突破
今年5月,深圳南山区,新郑招商团队穿行在各大上市公司之间,访企业,学创新,叙乡情,谈合作,引投资,并在此召开项目签约推介会。
深圳是改革开放桥头堡,更是创新精神丰碑。新郑诚意而来,以心相交。推介会当日,新郑市党政招商团先后到医疗行业世界级企业迈瑞医疗、深圳香港合作前沿河套深港合作区、智能电子设备明星企业三诺电子观摩学习,一路学一路问,找差距,谈感受,理思路。
新一轮产业转型中,新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临空名市,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大个头”企业投资建厂,招商引资一直是近年的“头号工程”。
推介会上,浓浓老家情怀,处处乡音不改。深圳河南商会与新郑签约合作。商会负责人说,吃苦耐劳勤俭智慧的河南老乡在深圳有160万人,老乡帮老乡是理所应当。
“我老家在开封,距离新郑很近。”宁德时代高级投资顾问、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原副总裁李守宇也是河南老乡,他曾助力包括新郑好想你在内的多家豫企上市,半导体、电动汽车、机器人是他看好的招商领域。
7月10日,杭州西湖,白堤水岸,“智造新郑·链动杭州”新郑市招商推介会在此举办。1000多年前,新郑出生的白居易在此地为官,修堤治水,为民造福。而今,新郑率领招商团队往来奔波,考察企业,寻求合作,力争通过不断引进大个头优质企业,续写县城发展新篇。
闽商近年在新郑投资不断增加,成为新郑企业家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为持续深化合作,新郑计划9月在福建泉州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巩固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寻商机,谋项目。
筹建园区 引企入园育产业
新郑市孟庄镇与管城区一路相隔,是新郑北部交通区位优势较为突出的四个乡镇之一。今年上半年,两个智能制造产业园在镇区落地,计划引进100家中小企业,为新郑市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佳汇智造产业园是两个园区之一。几天前,一家来自西安的企业看中园区一座独院三层厂房。“这里距离新郑机场只有十几分钟车程,去郑州城区也很方便,附近还有地铁站。”园区负责人说,新郑市愿意拿出地铁站旁地块建园招商,显示了满满的诚意与信心。他所在的“幸福招商”,将借助平台优势吸引企业入驻,同时为企业提供金融、人才、技术、市场等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面临产业升级的新郑市,如何盘活现有资源,在招商引资上寻求突破,为区域经济发展夯实根基?加快专业园区建设,放大交通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助企圆梦,是新郑产业突围的新路径。
在新郑南部京港澳高速双鹤湖站,闽商友臣集团投资建设的临空食品产业园正在施工。园区配套食品企业专用污水处理设施已经建成,屋顶光伏发电,原材料集中采购,上下游企业同园入驻,力求以集约高效的园区服务提升竞争优势。
近年来,新郑围绕现代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主一新”产业布局,推动特钢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表面处理产业园、大应急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9个专业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园区招商新优势。
服务企业 优化营商不停步
古今一脉,生生不息。黄帝文化根脉,长成新郑淳朴厚道、包容接纳、埋头苦干、甘心奉献的性格,孕育出“不排外”的民风政风。改革开放以来,新郑起空港,引市场,建高校,过南水,通地铁,有幸与一次次历史机遇携手合作,共同进步,离不开其营商服务的持续提升。
2023年10月,新郑市企业服务中心正式运行。作为新郑市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其成立借鉴南方发达地区经验,在全省县级市中尚属首例。改善营商服务,新郑又一次先行先试。
此后,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一键诉求”企业服务平台,平台通过中心快速响应、部门联动解决等措施,及时将事项办结情况反馈至企业,实现土地、资金、用工等8类企业诉求“手机端一键提交、全流程闭环管理”。
同步实施“企业宁静日”“扫码入企”。每月第二周定期举行“企业家恳谈日”,由市委市政府负责人主持,各相关单位、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向企业问政、问需、问计。
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新郑市率先破冰。与信阳市潢川县开展深度合作,在新郑市公共资源交易网设立“潢川专区”,潢川所有招投标项目,都在新郑完成交易,实现审批在潢川、交易在新郑、监督在线上的跨行政区域异地招投标。由此开创统一市场跨区合作新模式。
不仅如此,新郑还在全省率先实现常态化异地远程评标。目前已与全国多地开展合作,累计开展项目1258宗,成交金额539.62亿元,覆盖26个省级行政区248个城市(含县区)。建成不见面智慧交易平台,运用AI智能辅助评标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科技手段,实现开标场景全程可视、数据交互智能分析。新郑以政府采购公开公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新郑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优越的交通枢纽地位,黄帝故里文化名片加持,必将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中原的首选地。”福建河南商会负责人说。
锚定目标,打好组合拳,塑造新优势,新郑持续发力……
编辑:刘少利
二审:王 震
三审:池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