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焦点访谈丨生物多样性如何助力经济发展?这里藏着中国智慧

时间:2025-05-22 21:16:00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的主题下,呼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创和美永续之路,进而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进程。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样的最新进展?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怎样的中国智慧?今天我们将通过一条鱼和一座城,来深入体会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前不久,第二届RCEP经贸博览会在湖南怀化召开,15个国家和地区,200余名各类采购商云集于此。组委会专门邀请当地将一种本土特产鱼类——湘华鲮带到博览会上展览,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湘华鲮是湖南特有的一种鱼,在沅水流域产量最高,以前当地老百姓经常能见到。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修建电站阻断了它的洄游通道,加之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湘华鲮的数量急剧下降,一度面临濒危。现在之所以能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与近些年我国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通过数年不懈的技术攻关,研究人员摸索出了一整套湘华鲮的“驯养—繁殖—养殖”技术,成功把湘华鲮从灭绝边缘拉了回来。不过,要让像湘华鲮这样的濒危物种延续,技术攻关只是第一步,要让它们真正能繁衍壮大,就要实现产业化养殖。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一些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濒危物种,不仅要进行保护,还要让其繁衍壮大,实现产业化来造福百姓。不过,湘华鲮的生长速度缓慢,要三年才能上市,这让养殖企业很担心利润问题,不敢轻易尝试。后来,怀化市政协委员、本土企业家张在权决定试一试。

张在权投资建设了湘华鲮的保种基地、繁育基地和商品鱼养殖基地。当地相关部门也不断对湘华鲮养殖做知识普及和宣传,并提供一些政策支持,有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陆续加入了进来。

湘华鲮从濒危到成功回归,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呈现新的特点,各地强化科技赋能,加大对各种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推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让物种不仅保留下来,而且成为“可利用的资源”,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 张玉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不仅仅是对本土经济物种单一性的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要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又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体现了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基本理念。”

目前,全国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100余种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抢救性保护。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最新结果显示,我国越冬水鸟总数量达505.9万只,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

在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基本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长期保存农作物、畜禽、林草等实物种质资源超300万份。

据第五次全国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显示:2024年,全国生态质量指数(EQI)稳中有升,达到59.95,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森林覆盖率超过25%,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五月中旬,伊春终于迎来春天。在当地的上甘岭林场,不少工人正忙着播种红松。

伊春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3.8%,整个城市是座巨大的天然氧吧,遥遥领先于全国很多其他地方,但当地仍把上山种红松视为极其重要的工作,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一棵红松长大成材需要八十到一百年的时间,寿命长达七八百岁,作为森林里的顶级群落,对整体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伊春从2004年开始,实施天然红松禁伐令。新时代以来,我国对生态保护的要求更为严格。2023年当地专门出台了《伊春市红松保护条例》,让红松保护工作有法可依。近些年,随着科技进步,当地又大力加快技术研发,依靠先进技术手段,提升保护效果。

现在伊春的红松面积已经由数年前的4万公顷增加到8万公顷,生态进一步向好。在如今新的发展阶段,这里的生态保护工作同样也面临更高要求。如何在保护的同时,发展生态经济、惠及百姓,是当地近年来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竞争激烈,找准自己的优势至关重要。伊春立足于深挖当地资源,发展旅游康养产业,并不断提质升级,以满足新的消费需求。

仅仅依靠天然的森林资源和景观还不够,要想让游客留在当地更长时间、进行更多消费,就要开发更多元化、更有特色的消费增长点。当地政府引进了一些有实力有想法的企业,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各具特色的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

黑龙江伊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 王晓微:“游客来了之后说伊春太舒服了,想把伊春的空气打包带走。立足于这个点深耕于生态康养旅游,比如今年针对一老一小,老就是银发经济,小就是亲子研学,来开发不同客群的独特旅游产品,为他们量身定制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一家企业去年由当地引入,除了常规旅游项目,还打造了青少年研学项目,结合森林资源特色,一年四季会推出不同的课程。

在各方努力下,伊春400万公顷的浩瀚林海和22摄氏度的夏季,这些优良生态资源的价值被激活,形成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良好的生态资源带来的价值不仅仅在文旅产业,也带动了当地其他产业发展。伊春每年的桦树汁生长量超过200万吨,当地一直有采集桦树汁的产业,但发展规模都不太大。近年来,在我国生态保护工作“保护与利用并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念的引导下,伊春当地抓住大健康产业兴起的风口,将桦树汁产业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突破口,大力发展从采集、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伊春森工旗下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桦树汁产品已经成为市场爆款。

伊春森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立坤:“木材停伐以后,原先几十年的传统产业也逐渐消亡了,如果把桦树汁这个产业作为一个燃爆点,对解决职工的就业问题,增加职工收入是很好的契合点。”

不久前,《黑龙江省桦树液采集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明确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对桦树汁施行科学规范利用、适度适量采集,为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探索保驾护航。

张玉军:“生态保护不能仅仅是各种限制,各种禁止,而是要探索一条让生态保护者能够实实在在获益的路径。既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绿水青山生物多样的美丽家园,也要让当代生态保护者,为保护付出艰辛的百姓能够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让“生态美”与“百姓富”真正有机统一起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稳步向前,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引领者作用也日益凸显。我国将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昆蒙框架”作为重要共识,写入20余项中外双方签署的联合声明、宣言或行动计划。我国还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设立运行覆盖六大区域15个发展中国家的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这一切努力都显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张玉军:“在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的背景之下,中国经验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构建了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全民参与、共享成果的中国特色路径。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更是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看到,当我们保护好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美好愿景,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多边进程的引领者、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我们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编辑丨胡蓉

摄像丨朱邦录

剪辑丨佟永杰

责任编辑:闫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