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清(右一)在教学生发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小清
江西省萍乡市政协委员,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202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赣西大地,有一位教育工作者,她用28年的光阴,在特殊教育园地里精耕细作,为一群“折翼天使”插上飞翔的翅膀;她以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建言献策,为特殊教育事业鼓与呼。她就是刘小清。
投身特教守初心
1997年,芦溪县开始筹办特殊教育学校。当时,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刘小清,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首批报名加入到特殊教育的队伍中。“特殊教育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这些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回忆起当初的选择,刘小清的眼神依然坚定。
然而,特殊教育的道路远比她想象的要艰难。来到学校后,经过短短两个月手语培训就上岗的刘小清,面对的是一群年龄不一、认知能力参差不齐,患有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孤独症等不同情况的青少年。“刚开始,我和孩子们之间仿佛隔着一座无形的山,沟通成了最大的难题。”刘小清坦言。
但困难并没有让她退缩。为了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含义,刘小清每天早早来到教室,蹲在地上陪孩子们玩耍,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逐渐摸清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下班后,她顾不上休息,翻看手语字典,收看手语新闻,自学特殊教育学等课程。
教听障孩子说话,是刘小清工作的日常。为了让孩子们学好发音,她总是让学生把手贴在自己的喉部、腹部,感受声带的颤动和气流的强弱;用压舌板教学生舌头如何发力,再让学生对照镜子观察口形进行练习。一句简单的“谢谢”,学生往往要重复练习上百次。尽管常常口干舌燥、喉咙疼痛,但只要听到孩子们开口发出一个读音,刘小清就感到无比欣慰:“那一个个微小的声音,在我听来就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符。”
无私奉献显真情
在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中,有20个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到校就读。“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刘小清对这些孩子的承诺。从那以后,她加入了芦溪县播爱(公益)协会,带着特教老师踏上了送教上门的征程,这一走就是整整9年。
送教学生小垒患有重度智力障碍,与父亲相依为命,家庭条件十分困难。得知小垒的父亲想买些小鸡苗养大出售以贴补家用时,刘小清立刻自掏腰包购买了20只小鸡苗和20斤饲料送到小垒家。待小鸡出笼后,她又以市场价回购。今年年初,刘小清又陆续为9户家庭送上了小鸡苗。
送教的路并不平坦,有时要翻山越岭,有时要走泥泞的小路,但刘小清和老师们从未抱怨过。每一次送教,他们不仅为孩子们送去知识,更送去温暖和希望。“看到孩子们因为我们的到来而露出开心的笑容,看到他们一点点地进步,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只有爱得深,才能教得好。”学校曾经接收过一名外县区的孩子芬芬,由于家距离学校远,芬芬周末不能回家。刘小清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把芬芬带回了家,与家人同吃同住。在刘小清家的一个月里,原本性格偏激敏感的芬芬,逐渐变得开朗起来,还学会了关心他人。毕业后,芬芬在南昌一家刺绣厂工作,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双鞋送给刘小清。刘小清感慨地说:“这双鞋我一直没舍得穿,珍藏在办公室里,它承载着孩子对我的信任和爱,是我心底最珍贵的礼物。”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刘小清带领全体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出了“教康一体化”美术教育实践模式,开设了美术、书法、烘焙等特色课程。如今,学校已有10余名学生凭借美术、体育等特长考入高中、大学,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建言献策担使命
去年12月成为萍乡市政协委员后,刘小清深入调研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围绕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等方面建言献策。她说:“作为政协委员,我要积极履职尽责,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声,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特殊儿童的成长。”
同时,刘小清还积极参与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她开展了20余场公益讲座,向社会各界传播特教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特殊儿童的需求和特殊教育的重要性。
28年来,刘小清在特殊教育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中国好人”“2024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今年,她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些荣誉不但属于我个人,还属于所有为特殊教育事业付出努力的人。”刘小清说,“特殊教育是‘慢的艺术’,更是‘爱的长征’。我愿用自己全部的爱与努力,见证更多特殊孩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为他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天。”
通讯员:李瑞生
文字编辑:张园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