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左世周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浪潮中,开封市祥符区罗王镇前虫村涌现出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新农人”——二帅农作物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闫二帅。他放弃在北京的稳定收入,毅然返乡创业,通过创新农业种植模式,不仅实现了个人事业的转型,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01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闫二帅,看着家乡的土地和渴望发展的乡亲,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决定放弃城市里的事业,回到前虫村投身农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创业初期,闫二帅选择了种树套养金蝉的模式,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经济效益并不理想。面对挫折,他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2019年,闫二帅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他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引进了芦笋套种金蝉的新模式,并与多个农学院和农技机构展开合作,致力于研发适宜国内种植的芦笋品种。在科研力量的加持下,他成功培育出了优质芦笋品种,为后续的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闫二帅开始在村内流转土地,进行大面积的芦笋金蝉套种。如今,他流转的土地已达一百多亩,这里不仅是芦笋金蝉套种的种植基地,还承担着育苗的重要任务。

随着前虫村芦笋金蝉套种模式的成功,二帅合作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延伸至开封周边乡镇。目前,合作社已在陈留等乡镇开展技术指导工作,累计指导种植亩数达2000余亩。合作社通过定期举办技术培训、派遣专业农技人员实地指导等方式,将成熟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帮助他们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更多人共享特色种植带来的红利。
“芦笋具有生长周期长、采摘期灵活的特点,一年三季,春夏秋都可进行采摘。”闫二帅介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这些新鲜的芦笋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而金蝉虽一年仅一季,但金蝉和蝉蜕均可销售,市场需求旺盛。芦笋金蝉套种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的经济效益,每亩收益可达一万多元,收益远高于传统农作物种植。
除了自身的产业发展,二帅合作社还成为了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的重要平台。在芦笋采摘季,合作社大量雇佣周边村民,负责芦笋的采摘、分拣打包等工作。村民们在农闲时节来到合作社务工,最多一天可以赚到200-300元的收入,这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闲着,现在来合作社干活,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一位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开心地说道。
从“北漂族”到“新农人”,闫二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乡村的土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前虫村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更为其他有志于返乡创业的人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闫二帅计划进一步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探索更多农业种植新模式,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让前虫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