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致敬英雄 吾辈自强

时间:2025-09-04 09:17: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那场关乎民族存亡、长达14年的鏖战中,中国付出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不仅牢牢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陆军2/3以上的总兵力,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为全局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民族危难之际,百色这片红土地上的无数儿女同样挺身而出,踊跃参军奔赴全国各地抗日前线,用热血诠释家国担当。


  近日,怀着对英雄最深沉的敬意,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访了百岁抗战老英雄和抗战英雄后人,聆听枪炮轰鸣岁月里的壮志呐喊,用心体悟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旨在从历史回响中汲取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接续奋斗,奋勇前行。

百岁老兵孙洪秀:从战火里走来 看盛世华章

抗战老兵孙洪秀。□本报记者 卢 茜 摄


近段时间以来,右江区利元社区的一栋小楼几乎每天都有客人到访。小楼里,100岁的抗战老兵孙洪秀精神抖擞,他穿着军装,戴着军帽,耐心地向客人们讲起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故事。


  80余年的岁月并未冲刷掉孙洪秀的记忆:“我1943年加入新四军,那时候我是一名侦察兵,经常混进敌占区搜集情报,我和战友伪装得好,日军很难看得出来!”每每说起当年的经历,这位百岁老兵的声音特别铿锵有力。


  孙洪秀说,日军攻占淮安后,对出入人员审查非常严格,不仅要进行繁琐的检查、盘问,还要通过军犬嗅闻每一位进出人员的手掌心,检查是否有枪支和弹药残留的味道,以此识别出“特殊人员”。因此,每次执行任务,孙洪秀都不敢带任何武器装备,进入敌占区前还要反复洗手,不留痕迹。


  为了能顺利“混”进敌占区,孙洪秀与另一名侦察兵老赵配合,年长些的老赵伪装成店铺掌柜,年纪较小的孙洪秀则伪装成伙计。“我们通常会拉着马或者驴进入敌占区,贩卖一些货品,但商人的装扮是假的,我们的目标是搜集情报、交换情报。”孙洪秀说。


  凭借过人的胆识、沉着冷静的心态和出色的应变能力,孙洪秀和战友多次突破日军检查,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


  抗日战争期间,孙洪秀参加过不少的战役。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仗是攻打江苏淮阴。


  淮阴的城墙高大且厚实,还有护城河环绕,易守难攻。久攻不下后,我军只能通过沉重的云梯强行登墙。


  “每次我们立好梯子,城墙上的敌人就一把将梯子推倒,多次登墙我们都上不去,敌人还用多挺机枪在高处扫射,手榴弹满天飞,我们的战士死伤无数。”孙洪秀说。


  为了能在既定的时间内破城,部队随后调来一门迫击炮,但当时仅有三枚炮弹可用。第一发炮弹攻城无果,我军战士没有放弃,紧接着第二发炮弹打出,“轰”的一声,城门终于破了个洞。“看到破门了,我们高喊着‘冲啊’,全体将士涌进城里,敌军无力招架,最后我们取得了胜利!”孙洪秀说。


  1949年,孙洪秀被安排到了广西百色工作。他曾在靖西、德保、田东、乐业工作,先后在公安局、检察院、粮食局等单位任职。1984年,孙洪秀从乐业县粮食局退休,从此便在百色市右江区定居。谈起百色70余年的变化时,孙洪秀说:“刚来百色的时候,只有泥巴路,大码头的浮桥还需要人工作业,现在的百色到处都是高楼,有飞机,有高铁,道路四通八达,革命老区大变样了!”


  从纷飞的战火中走来,看一路繁花似锦。面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孙洪秀激动地说:“现在的中国强大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多么希望战友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新中国,我也希望年轻一辈能继续发奋图强,好好工作、认真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右江日报记者 梁力升)


刘震英侄孙女:“我的叔公是抗日英雄”

抗日英雄刘震英。(受访者供图)


“‘十年革命精忠为党,噩耗传来全军哀悼。’每当轻声念起这些文字,叔公刘震英的身影便会在字里行间愈发清晰。那是1940年,新四军在《抗敌报》为一位壮族抗日英雄写下的悼词,这位英雄就是我的叔公刘震英。他是我们家族里永远闪耀的星辰,是那段血火岁月里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抗日英雄刘震英的侄孙女刘红表示,她想把叔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份铁血丹心,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里。


  1910年2月,叔公出生在恩隆县(今田东县)一个贫苦农家,茅草屋漏雨,米缸常空,但曾祖母总说:“震英是个读书种,再难也要供他识字。”家人勒紧裤腰带,把省下的杂粮换成学费,终于让他走进了学堂。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叔公一路读到广西省立第五中学(百色中学),成了村里少有的文化人。


  1929年,百色起义的号角吹遍右江。时任恩隆县农协主席的爷爷刘伟谋,成了叔公最敬爱的人。每次爷爷回家讲苏维埃政府的故事,叔公都凑在煤油灯旁,听得眼睛发亮。有一天夜里,他突然对爷爷说:“哥,我不读书了,我要跟你一起干革命!”没等爷爷劝阻,他就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回到老家当起了恩隆县苏维埃政府宣传员。他把革命道理编成壮乡歌谣,写在村口的石壁上,乡亲们听不懂“苏维埃”,他就举着自家的破米缸说:“革命就是让大家都能吃饱饭,不再受地主欺负!”那时的他,将笔杆子当成了革命的武器。可这份热血,很快被残酷的现实打败。不到一年,爷爷就在战斗中牺牲了。消息传到家里时,曾祖母哭得晕了过去,叔公坐在墙角,半天没说话,只是双手不停地握着拳头,直到天黑,他才抬起头,眼里满是血丝,对家人说:“我要参加红军,为兄报仇,为穷苦人打天下!”曾祖母非常支持叔公的抉择,赶了10多里路把叔公送到了红七军驻地。从此,叔公成为一名红七军战士。


  1930年10月,红七军奉命北上。那时叔公刚新婚不久,叔婆连夜给他缝了双布鞋,把家里仅有的几个铜板塞到他兜里。出发那天,天还没亮,叔公跪在曾祖母面前磕了三个头,又看了看叔婆,想说什么,最终只说了句“等我回来”。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后来的日子里,叔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家人不知道他在哪里,不知道他是否还活着,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对着北方的方向摆上一双筷子。直到多年后,我们才从他战友零星的回忆里,拼凑出他那些年的经历:他跟着红七军转战千里,随部队参加反“围剿”的战斗。中央红军长征后,他跟着项英、陈毅留在赣、粤边区打了三年游击。三年里,他住过山洞,吃过野菜,躲避敌人追捕。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的消息传来,叔公所在的部队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他成了团政治处教育股长。1939年5月,他被派去整训新成立的新六团。那时的新六团,战士大多是刚参军的农民,很多人想家想爹娘,训练时没精神。有一天晚上,叔公把战士们召集到一起,没讲大道理,只是说:“我知道你们想家,我也想家。可你们想想,要是日本鬼子占了我们的家,我们就算回去了,还能有安稳日子过吗?国不保,家岂能安?”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锤子一样敲在每个战士心上。从那以后,新六团变了样,战士们训练时喊得震天响,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扛的不是枪,是家里的安宁,是国家的未来。而“国不保,家岂能安”这句话,也成了我们家族的家训,代代相传。


  1939年11月,苏南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寒风刺骨。日伪军集结重兵,对丹阳市延陵地区展开大规模“扫荡”。8日至9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和日寇精锐第15师团池田联队硬碰硬,战斗在延陵贺甲村打响了。叔公带着战士们冲在前面,日军的子弹在耳边呼啸,炮弹把泥土炸得飞溅,他却丝毫不怕,喊道:“跟我上!”那场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打得异常惨烈,新四军共歼灭日寇168人,生俘3人,而叔公却不幸中弹壮烈牺牲。那一年,他才29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


  贺甲战斗最终胜利了,可我们这些家人却是40多年后,才知道叔公牺牲的消息。


  1982年的一天,我的大伯父刘承端在新华书店闲逛,随手拿起一本《皖南事变前后》阅览,翻着翻着,突然停住了,“刘震英”三个字赫然在目!他赶紧买下书,回到家里,与家人一起寻找叔公。我们联系了作者,又找了当年的老兵核实,辗转了大半个中国,终于确认:那个在贺甲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战士,就是我的叔公。


  虽然叔公的忠骨埋在了苏南的土地里,可我们还是在坛匠屯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让他和爷爷刘伟谋依偎在一起。2005年,家乡为抗日英雄竖起了高高的纪念碑,碑上刻着叔公的名字,也刻着那段峥嵘岁月。


作者:右江日报记者 孙 艳 黄造民


罗启春:穿越雪山激战平型关

抗战英雄罗启春。(受访者供图)


“父亲的笔迹虽已褪色,但每次翻开这本日记,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坚韧与勇毅,令我心生敬佩。”在红七军战士罗启春的家中,女儿罗亚忠至今珍藏着父亲生前写下的日记本。


  这本泛黄的日记本,记录了罗启春从参军入伍到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的心路历程。纸张边缘虽已老化破损,但字里行间其翻越雪山、历经烽火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负伤过雪山


  1929年春,20岁的罗启春在家乡(今田阳区那坡镇)加入农民自卫军,并于同年12月11日参加百色起义,成为红七军的一名战士。1935年,罗启春随军北上抗日。在一次与国民党军队的交战中,他的左脚不幸负了重伤。由于医疗条件匮乏、部队连续行军,脚上的伤口由红肿逐渐溃烂。更为严竣的是,此时部队正要翻越雪山——夹金山,路途异常艰险。


  是留在群众家中养伤,还是坚持随军前行?罗启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严寒之中,他的伤势不断恶化。他在日记中写道:“雪越来越深,灌满了我的伤口,疼得我实在受不了了。我从饭包里拿出一支筷子来,把灌进伤口里面的雪和土一点一点地挖出来,将棉花放进伤口……”


  更令他痛心的是,同行的战友陈光开因伤势过重,未能走出雪山,永远长眠于冰雪之中。下山途中,罗启春不慎跌入雪坑昏迷,幸得战友及时救起。历经千难万险,他与另外两名伤员最终成功翻越雪山,赶上了大部队。


激战平型关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罗启春被编入115师343旅685团一营一连一排,任排长。8月22日,他所在部队作为先遣队,从陕西三原出发,东渡黄河,挺进晋东北抗日前线。


  9月24日晚,685团趁夜色进入平型关东北乔沟一带伏击阵地。次日早晨7时许,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一支辎重部队进入八路军伏击圈,685团率先发起攻击。在手榴弹爆炸声中,日军领头卡车被炸毁,整个车队陷入瘫痪,但很快便组织兵力疯狂反扑。


  激战中,罗启春左手虎口中弹,鲜血涌出。他简单包扎后继续持枪射击,并击毙一名企图攀爬的日军士兵。为躲避敌机轰炸,团长杨得志下令展开白刃战。罗启春带伤率先跃出战壕,与战友冲入敌群展开肉搏。混战中,他险些被一名日军士兵刺中,多亏战友刘治国及时相救。


  刺刀卷刃了,就用枪托砸;枪托断了,捡起石头继续战斗;石头没了,便以拳相搏……这场持续6个小时的恶战,最终以八路军胜利告终,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南征北战的革命生涯中,罗启春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湘江战役、娄山关战役、平型关战役和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先后7次负伤,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罗启春回到百色工作。1969年8月7日,他因病医治无效在百色逝世,享年60岁。


  如今,88年过去,乔沟的风依然拂过峭壁,却再也听不见当年的枪声与呐喊。罗启春和战友们以生命守护的家园,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而那本泛黄的日记,已成为后人珍贵的记忆。“父亲的故事,是平型关烽火中一簇微小的火花,却足以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那些年轻的生命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罗亚忠说。


(作者:右江日报记者 黄艳萍


抗日英烈庞汉祯:英勇奋战,血洒淞沪


抗日英烈庞汉祯。(受访者供图)


“在我小时候,奶奶经常跟我讲我爷爷的故事,从小我就知道,爷爷是一位抗战英雄,他在抗日战场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庞克文在回忆他的爷爷——靖西籍抗日英烈庞汉祯时说。


  在庞克文的家族里,爷爷庞汉祯的故事代代相传,虽然他未曾见过爷爷,但在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下,爷爷的形象依旧在他心中高大、可敬。如今,他也和奶奶、父亲一样,把庞汉祯的故事讲给更多后辈的孩子和更多的年轻人。


  “1914年,爷爷只有14岁,他就加入了广西陆军第1师任一等兵,因作战英勇,凭借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很快升至连长。”“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爷爷率部加入第七军,那时候他是第五独立团团长。”庞克文向孩子们重点讲述的是庞汉祯在淞沪会战中的英雄事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爷爷多次请缨,最终被任命为第七军第170师第510旅少将旅长,率部奔赴前线。”“当年10月,淞沪会战进入白热化,日军凭借海空优势,疯狂进攻中国军队防线。当时,爷爷所率旅被编入第一路攻击军进行反击。这场战斗非常惨烈,危急关头,是爷爷率预备队从战头桥向陈家行反攻,经过数次冲杀才将日军击退。”“第二天,日军发动全线猛攻,爷爷的脸部被流弹击伤,但他仍坚守指挥岗位,誓与阵地共存亡。最后,他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殉国,年仅36岁。”


  庞汉祯殉国后,部下们仅找到了他的一只胳膊残骸,用一个木盒子保存了6年,于1943年葬于河南商城忠烈祠。


  庞汉祯牺牲后,他被追授为陆军中将。1985年,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庞汉祯位列其中。


  庞克文脑海中的爷爷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更在于对家乡教育的关注。庞克文对孩子们说:“在战争年代,爷爷曾有一段时间回家休养,也就在那段时间,他做了一件对当地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当时,暂时解甲归田的庞汉祯回到靖西果乐乡,他发现乡里很多人都不识字。庞汉祯深知,一个民族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处境,必须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于是他便捐款,在乡里建起了一所学堂,让乡里很多孩子有学可上。“现在这所学堂还在,是靖西市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很多学者前来参观、研学。”庞克文说。


  80多年来,家乡人民从未忘记过这位民族英雄。村民曾自发筹资1万余元,为庞汉祯修建了忠烈门和将军亭,当地政府投入180万元建设了抗战英雄庞汉祯将军纪念馆。如今,纪念馆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地人民以多种形式缅怀这位壮族抗日英烈。庞克文由衷感慨:“我很想对爷爷说,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安宁、和平、幸福,是无数像您这样的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国家不会忘记你们,作为你们的后代,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建设富强国家为己任,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作者:右江日报记者 梁力升



(来源:右江日报 )